七月的海嘎,云海翻腾间沉淀着实践的厚重,鼓韵弦歌中回荡着育人的赤诚。7月7日至14日,贵州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在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圆满完成了2025年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的全部活动内容,并于13日在海嘎小学成功举办了“山巅回响·乐结同心”教学汇报展演。本次展演以艺术为媒,在山巅奏响了校地协同、美美与共的动人乐章。
彩排求精:七日深耕,静待绽放
13日清晨,海嘎小学操场已是一片忙碌。实践团队师生与海嘎小学的孩子们投入汇报展演的最后彩排,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七日来的辛勤耕耘:合唱指挥专业志愿者王飞芸细致调整着孩子们的站姿与发声;志愿者吴长富指导“海嘎少年乐队”反复打磨《鲜花》的节奏与配合;民乐组志愿者戴宇鹏、彭贵群带领孩子们不断校准《青花瓷》的弦音;“再练转身,贴合节拍!”舞蹈组志愿者曹晓妍指导《萱草花》表演者龙丹、龙芙倩等孩子反复熟悉动作……
尽管大家额角汗珠滑落,但孩子们的眼神依旧明亮而专注。海嘎小学音乐教师顾亚全程观看彩排并感叹:“七日磨砺,孩子们不仅习得技艺,更萌发对舞台的热爱,这正是美育的真谛所在!”是的,从走位到音准,从表情到动作,精益求精的排练,正是“以美育人”的生动实践。
展演盛况:音舞交响,情动山巅
汇报展演在郑龙校长的致辞中拉开帷幕。这位扎根山乡的教育领航者,深情回顾了海嘎小学从“泥土操场”到“云上学校”的蜕变历程。他表示,通过本次“三下乡”活动,海嘎小学与贵州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的深度合作让“乡村美育不再是孤岛”,期待以此次活动为桥梁,助力更多大山的孩子借艺术之翼飞向广阔天地。
贵州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宋建强讲话。他回顾了团队师生在海嘎小学七天丰富的实践活动,从声乐课堂的童声飞扬到彝族村寨的踏歌研学,从乐队辅导的指尖共鸣到田间演出的乡土互动,团队师生们从实践中深刻体悟到了“教育的本质是唤醒”。他强调,此次活动是学院师生践行“美育浸润乡村教育”使命、落实“三下乡”“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”要求的生动实践;学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,深化校地合作,为乡村文化振兴和美育发展贡献力量!
最后,宋建强代表学院向海嘎小学捐赠了声乐教材、体育用品等物资,并为顾亚颁发了“校外实践导师”聘书。郑龙与顾亚共同为“炫美阳光”志愿者代表佩戴了象征山乡教育坚守与美育情缘的海嘎小学校徽。顾亚饱含深情的说道:“校徽是‘通行证’,海嘎永远欢迎你们回来。”
下午3时,汇报展演在合唱《歌声与微笑》《向云端》中正式启幕,海嘎小学学生与“炫美阳光”志愿者手拉手,童声与青春之声在山巅和谐交融。“海嘎少年乐队”带来的《鲜花》点燃全场,主唱文思思、吉他贝斯手龙怀婷与王贵英、鼓手龙全慧在志愿者吴长富的默契配合下,展现出经“一对一”辅导后愈加出色的舞台活力;民乐合奏《声声慢》则让传统韵味与山乡云海诗意碰撞;舞蹈《萱草花》中,孩子们用稚嫩而认真的舞姿,诠释了对美的向往;终曲《万疆》由全体演职人员共同唱响,激昂的歌声承载着对祖国的热爱与“音舞共融”的深情。
情系山巅:依依惜别,约定未来
7月14日清晨,离别的时刻来临。海嘎小学操场上,团队师生与孩子们依依相拥,纪念册写满祝福,晨光中的校徽熠熠生辉。大巴缓缓驶离,孩子们挥手呼喊:“再见!我们会想你们的!”志愿者们隔窗挥手回应,泪水与笑容交织——七日实践,不仅是美育种子的播撒,更是一场跨越山海的深情共鸣与共同成长。
从美育课堂的浸润到民族村寨的交流,从专业技能的辅导到乡村服务的实践,贵州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师生以“音舞”为笔,在海嘎之巅书写了青春担当的答卷。山巅的交响虽暂告段落,但美育的种子已然播下,校地协同育人的新篇,将在未来持续书写回响。
文:一审一校:舒然二审二校:宋建强三审三校:李佩
图:音乐舞蹈学院“炫美阳光”志愿服务队

郑龙致辞

宋建强讲话

捐赠物资

宋建强为顾亚颁发聘书

郑龙校长、顾亚老师为志愿者代表赠送校徽

集体合唱

乐队表演

合影

离别现场